被遺忘的童言:肢體語言專家的行為解碼教養術

被遺忘的童言:肢體語言專家的行為解碼教養術在博客來熱銷

被遺忘的童言:肢體語言專家的行為解碼教養術網友評鑑4顆星

我朋友前幾天閱讀過 感覺不錯 值得您購買

博客來親子教養-生活教養分類熱門新書

  • 定價:280
  • 優惠價:5140
  • 優惠期限:2014年04月02日止

  • 被遺忘的童言:肢體語言專家的行為解碼教養術

    想看更多[被遺忘的童言:肢體語言專家的行為解碼教養術]的詳細說明嗎
    點圖即可看詳細介紹

    內容簡介

    肢體動作,是充滿訊息與暗示的童言
    身體,是走進孩子內心的通道

      在每一場你與孩子的溝通裡,
      文字語言只佔30%的作用,聽不見的童言──肢體動作卻佔了70%!

      只有先成為感受細膩的父母,在每個不當言行發生的當下,
      停下來,用心看孩子的身體動作及姿態,
      才能聽出隱藏在行為之下的真實話語!

      傾聽身體想說的話,你就會在孩子的行為背後,
      找到恍然大悟的心疼與療癒。

      資深動作治療師的教學互動經驗首次公開,
      協助你解開孩子的行為密碼!

      Code 1.孩子們的各種姿勢,呈現出他們對於身邊的人事物及外在環境的觀點。彎腰駝背、下垂的雙肩和無力的雙臂,都是平衡壓力的反射性生理機制!而非「教」出來的。

      Code 2.當孩子企圖隱瞞時,會出現一些常見的身體姿態,包括快速眨眼、不敢看父母、低頭向下看、持續吞口水、舔嘴唇或清喉嚨、用手遮口說話、把手放在喉嚨上、扭動手指,在對話時擦擦鼻子、搔搔頭、摸摸頸子、聳聳肩等。

      Code 3.一個人的身體空間感越明顯,其意圖和自我肯定也越清晰。因此,一個輕鬆、開放的體態,就是心中坦然的外在表現。父母可藉此觀察孩子是否有自信。

      Code 4.空間中方向的直接或間接,和動作者的意圖、動機有所關連。比方當孩子肚子餓回到家,看到餐桌上一個剛烤好的麵包,孩子通常會直接走向餐桌,先拿起麵包咬個幾口再說。這個走向餐桌拿麵包吃的動作,在空間上是直截了當的,動作路徑是很單純的直線,也有明顯的起始和結束;反之,如果孩子買了什麼東西不想讓家人知道、這東西又大到放不進書包裡,孩子開了家門之後,就得小心翼翼地停下來,左顧右盼之後,再躡手躡腳地跨出通往房間的第一步,但又擔心直接進房太明顯,於是可能走走停停,等確定四下無人之後,再踮起腳尖溜進房間裡把東西藏好。這樣的空間使用是迂迴的,在動作路徑上有數個轉折,動作本身也不僅只有單一的目標。

      Code 5.當一個人身體不適、心情欠佳或缺乏自信時,體態會比較緊縮,頭也抬不太起來。反之,當一個人神清氣爽、心情好或充滿自信時,經常是抬頭挺胸、大步向前的。收縮、無力的身體樣貌,正是容易遭受攻擊的體態。因此,可以從體態的調整來建立身心自信。

      Code 6.有些家長因為疼愛孩子,不准孩子在地上爬行翻滾,也不讓他們在戶外的土地上做活動,只因為會弄髒衣服。其實,爬、翻、滾等是兒童發育過程中的重要動作,不但可增進寶寶的大動作和精細動作發展,亦可刺激內耳、前庭、骨骼和神經系統的發展,有助維持平衡感、手眼協調、左右腦均衡發展,以及記憶和理解力。上述於爬行過程中接收的良性刺激,可提升身體和空間智能的發展,讓孩子知道自己身在何處,以及如何避開障礙,有助形成抽象思考,對於數理學習極有幫助。

      ……(還有更多)

    本書特色

      ◆活潑可愛小插圖:全書搭配小插圖,增加閱讀趣味及協助理解。

      ◆身體小教室專欄:5組肢體互動小遊戲+N個簡易肢體觀察小技巧,協助你解開孩子的行為密碼!改善孩子的行為問題!

    本書重點

      ◎孩子,是父母的一面鏡子
      絕大多數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乖巧聽話、成績優異行為端正,成為人見人愛的好孩子。一旦孩子出現了不符合自己期望的言行,父母對於這樣的「不聽話」就會感到既生氣又苦惱,情急之下,也不免用責罵或體罰的方式立即「糾正」孩子的種種偏差行為。但是,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舉止,有沒有可能在有意或無意之間培養、甚至強化了孩子的不當言行和態度?父母是否瞭解孩子隱藏在行為之下的身心感受?

      ◎認識身體的語言,讓你更了解孩子
      人與人的溝通,語言文字的傳送與接收只佔了一小部分,單憑口語表達或書面文字,尚不足以全盤涵蓋所謂的溝通技巧。如果我們知道如何觀察各式各樣的身體動作及姿態,就更可以理解這些動作與姿態背後的「行為語言」。無論是成人、青少年或兒童,人們在各種情緒狀態下都會表現出某種程度的身體語言(因人而異),也可能會有些慣性動作和表情,這些都是我們自身的「動作語錄」,也是表達內心情感的重要管道。因此,家長平日可以透過觀察和互動去熟悉孩子的身體語錄,這樣即便孩子嘴裡不說,在他們的情緒有所變化時,家長就可以透過對其肢體語言的掌握,找出孩子心情故事中的轉折與起伏。

      ◎你也可以是孩子的行為解碼專家
      了解身體的語言一點也不難。本書作者以動作的各種質地為切入點,透過觀察和孩子的行為及實地感受孩子的身體動作,一步步解開孩子的行為密碼、瞭解孩子的需求(身體想要說什麼),即時發現與回應孩子需要被照顧、被理解的地方,以及親子雙方在遊戲、互動的過程中,可以如何更進一步同理到彼此的身心感受,讓親情順暢無礙地交流互動。

    作者簡介

    姜愛玲

      在多年的舞蹈治療實務經驗中,深深體會到除了語言和文字之外,人們經常藉由身體動作、姿態及接觸等種種非口語信號建立關係。身體動作的互動不但可促使個體與他人建立關係,更能幫助修正與他人溝通的方式。了解自己與他人的身體語言及溝通模式,不僅有助於覺察與釐清個人與自身、個人與他人,以及個人與群體之間的互動關係,更能在這樣的覺察歷程中探索更多互動關係的可能性。

      學經歷:美國維琴尼亞自由大學(Liberty University)心理諮商碩士、紐約大學(New York University)文化暨傳播碩士、澳洲衛斯理學院(Wesley Institute of Ministry & the Arts)舞蹈治療研究所。荷蘭億派國際(Inspirees)資深舞蹈治療培訓師、台灣亞太健康管理協會講師暨北投分會長、台灣舞蹈治療研究協會理事、講師暨專業認證舞蹈治療師(CDT)、恩主公醫院精神科日間病房∕財團法人切膚之愛基金會舞蹈治療師、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專案舞蹈治療師、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兼任講師、台灣藝術教育館台灣藝術教育網舞蹈治療諮詢教授。曾任淡江大學兼任講師、長庚大學護理系客席講師、南山人壽人力資源部副理。著作:《心在跳舞:遇見舞蹈治療》。

      ◆部落格:www.wretch.cc/blog/CounselingDT
      ◆微  博:weibo.com/dancetherapytw
      ◆Email:dancetherapytw@gmail.com


    ...繼續閱讀



    arrow
    arrow
      全站熱搜

      親子教養書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